作者:赵纪萍(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教授)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指出,“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202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提供了制度保障。
1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代代传承,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观。
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辛勤劳作传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古训,镌刻着中华民族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价值追求。《周易》提出“君子以俭德辟难”,《尚书》有言“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资治通鉴》中倡导“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节俭是生活态度、家庭美德,更是国家夯实执政根基的重要基石。历经千年传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应对生存挑战的智慧结晶。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中央苏区时期,为突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连续“围剿”,毛泽东同志提出“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的鲜活历史见证。在西柏坡,我们党对可能侵蚀自身肌体的各种腐化思想保持高度警惕,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以身作则、身先示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才凝聚起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书写了在绝境中求生存、在困境中谋发展的历史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内百废待兴、国际上遭遇封锁遏制的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勤俭节约的思想,带领全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重大建设成就,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北大荒精神等都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体现。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现实困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力量。邓小平同志在与外宾谈到“中国式的现代化”时指出:“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个目标不能达到。”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他强调“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要求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持续整治“四风”问题、开展“光盘行动”……一系列举措在全社会营造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氛围,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
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实现民族复兴、应对现实挑战、涵养时代新风的必然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体人民砥砺奋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虽然我们已经告别了缺吃少穿、物资匮乏的苦日子,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过去的辉煌成就是靠艰苦奋斗取得的,更加美好的明天仍要靠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来创造。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唯有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保持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劲头,才能破解各种困境和难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助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应对现实挑战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面对的是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风险挑战越来越严峻。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继续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指导高质量发展,引导全社会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勇于攻坚克难,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涵养时代新风的迫切需要。今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这都不是浪费的理由。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了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会所里的歪风”等现象仍有发生。尽管党中央三令五申,个别党政机关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现象仍有发生,一些党员干部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仍然存在。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会败坏党风政风,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影响社会风气。应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自觉抵制铺张浪费、豪华奢侈之风,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好。
3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书写新时代作风建设新篇章。
加强思想教育,筑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增强弘扬这一优良作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引导党员干部自觉传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奋斗意识和节约习惯,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加强制度建设,筑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制度堤坝。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唯有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制度,才能使其真正落地生根,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要建立健全涵盖预算管理、资源配置、监督考核等多领域的制度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制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的自觉。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并在2025年对该条例进行了修订,与时俱进地完善了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规定,通过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更新升级,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筑牢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制度堤坝。
坚持以上率下,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的模范带头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其一言一行不仅备受关注而且具有强大的社会示范效用,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社会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带动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发展。在工作中,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精简会议活动、文件简报,规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降低行政成本,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上,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又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面对困难和挑战不退缩、不推诿,以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在生活中,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不攀比、不炫耀,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为广大群众树立榜样,带动形成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凝聚起团结奋斗、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5日 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