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李 晗、陈雨熙)为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精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7月3日至4日,江西科技学院门匾三韵实践队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对话“上犹客家门匾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吕泽庆与门匾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温锦意。

(江西科技学院“门匾三韵实践队”在吕泽庆家中访谈)
(吕泽庆赠书给实践队)

(实践队赠吕泽庆合照)
中华门匾起源于商周,定型于秦汉,成熟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民国。他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他与门匾的结缘、探索与记录的过程。随后,吕泽庆与实践队一同走进上犹县文化馆、博物馆。面对斑驳的门匾、厚重的族谱,吕泽庆如数家珍,为青年学子铺开一幅客家人文脉发展的历史长卷。

(吕泽庆陪同实践队参观上犹县文化馆、博物馆)

(实践队赠吕泽庆文创产品)

(实践队与吕泽庆在上犹县文化馆、博物馆合影)
在门匾制作人温锦意的工作室里,“爷爷告诉我‘守艺就是守心’”,温锦意从小耳濡目染,传承了祖辈技艺,童年作坊里的木香与凿刻声是他最深的记忆。从最基础开始学起,他日复一日,不曾放弃,因为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家族的荣誉。“我们春节前最忙,乡亲们求门匾,是祈福,也是对家训的敬守。”

(实践队在温锦意老师工作室中访谈)

(实践队与温锦意合照)
此次实践不仅让实践队触摸到非遗的根脉,更能激发他们用青春接力,让客家门匾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彰显文化自信的时代内涵。实践队员们在行走中感悟文化传承的艰辛与荣光,为赓续赣鄱文脉汲取青春力量。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