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为大力展示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果,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识,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拟会同市有关部门联合召开2025年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铜仁市创新构建“4+N”保护管理体系,通过强化智力支撑、明晰权责、法治护航、保护联动,构建梵净山生物多样性大保护格局。

发布会现场。
强化高位统筹推动,系统推进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
坚持高位部署。成立以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梵净山保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同志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区县一把手为成员的梵净山保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六组”(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体制改革组、资源整合组、多规合一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组、生态补偿和原住民生活改善组、景区旅游管理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副市长兼任,定期召开推进会、专题会、调度会,研究部署梵净山生物多样性研究、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重大事项,以实体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强化智力支撑,建立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咨询机制,邀请张亚平、郭华东、魏辅文等中科院院士等国内知名生态保护专家,先后组建黔金丝猴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梵净山世界遗产决策咨询委员会。建立由5名院士、100多名教授及研究员组成的梵净山专家库,为保护管理、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撑。同时用好科研合作机制,与中国科学院等20多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加快人才培养,提升科研产出成效。

梵净山红云金顶。
理清管理权责,制定“十条措施+两项保护管理清单”
从市级层面出台《关于加强梵净山保护管理十条措施》,制定《铜仁市涉及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权责交叉事项细化清单》,涉及12个市直部门和江口、印江、松桃3个县,建立9大项30子项清单,涵盖森林防火、资源管理、病虫害防治、宗教管理、文物保护、项目建设等,厘清和压实所涉县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的保护管理责任。制定《梵净山保护管理工作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清单》,共计请示6大项18子项和报告5大项12子项,景区管理、安全生产、对外宣传、网络舆情、项目建设等方面重大事项予以明确,进一步规范请示报告程序,做到应报尽报。

梵净蘑菇石。
强化执法协作,建立“三项重点领域工作机制”
制定《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区域宗教活动场所监督管理协作机制(试行)》,规范梵净山区域内宗教活动场所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制定《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执法司法衔接工作机制》《野生动物救助保护执法司法协作机制》,加强执法司法衔接配合和协作联动,专门设立梵净山环境保护法庭、梵净山生态保护检察室,签署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协作备忘录,进一步夯实梵净山保护管理法治基础。

梵净山红云金顶。
汇聚保护合力,深化“党建联盟和社区共管”机制运行
坚持党建引领梵净山保护管理,探索形成“梵净山红·生态先锋”党建联盟品牌,建立三级党建联盟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和资源管理联动机制》,健全完善社区共管共建机制,构建以周边3县10乡(镇)69个村3万多名原住民共同参与的联防联管联治体系,周边居民成为保护梵净山的坚定参与者和拥护者。
精准施策,创新“N项”举措提升保护效能
运用新技术提升管护能力。
打破常规保护监测手段,实现“天眼”监测。建设91套监控设备,对森林防火重点区域和旗舰物种主要栖息地实行全天候智能监控预警;在贵州保护区中首个运用无人机智能巡护系统开展巡护,扫除视觉盲区,提升巡护效率;强化森林防火设施建设,率先在森林防火重点区建设消防水池18座,有效解决防灭火水源不足问题;优化保护站巡护设施设备配置,显著提升保护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多年来,梵净山持续保持火灾零发生。
多向发力提升科研保护水平。
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工作高质量推进。运用基因检测、“天+空+地+人”等技术持续开展本底资源调查,结果显示种群数量850只左右,多年来稳定增长。实施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四个一”工程。成立一个研究机构、建设一个科研基地、培养一支科研队伍、壮大一支人工繁育种群。
梵净山冷杉培育取得新突破。完成梵净山冷杉野外调查,结果显示野外种群数量约6300株左右。重点实施梵净山冷杉等极小种群拯救保护工程,成功培育种子萌发苗1200余株,并于2024年7月成功引回冷杉培育苗120株,截至目前,长势良好,存活率在80%以上,首次实现了梵净山冷杉人工培育苗原生地回迁。
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研究监测。完成梵净山遗产地缓冲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查明有野生动植物7925种,其中特有物种295种。2018年以来,发现新记录771种、新物种37种。更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名录,珍稀动物增至57种,珍稀植物增至83种。建设梵净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打造集科研、监测、应用、示范与共享“五位一体”的生态站监测网络,为保护管理工作提供详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梵净山红云金顶。
借助“新媒体”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传播力。
精心打造自然科普宣传品牌,围绕梵净山生物多样性资源,策划推出《梵净山每日一图》《梵净山秘境》专栏,编辑推送550余期科普主题海报,制作近30条科普短视频,不断提升品牌形象。
用好新媒体平台资源,加强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合作,发布保护相关宣传2000余篇,点击阅读量5000余万次;邀请《中国国家地理》协同科普自媒体“一方见地”及网红“大镯子”拍摄生态宣传视频。
突出“梵净山明星物种”宣传,策划发布“黔金丝猴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梵净山冷杉之路》等系列报道,获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推广,总阅读量达1000余万。

梵净山红云金顶。
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价值转换。
提升原住民生产生活水平。为解决核心区原住民就业、医疗、入学难题,2018年江口县、松桃县尊重群众意愿,对梵净山保护区核心区154户545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开展区域人居环境整治,完善污水管网、规范垃圾处置,提升群众幸福感。
积极兑现生态保护红利。实施“节能改灶”项目,投入200万元购置电磁炉5500余套,实现遗产地及缓冲区内农户全覆盖。落实公益林补偿,每年兑现260余万元。2021年以来争取林地赎买资金5007万元,赎买9920亩,实现“资源变资产”。2024年7月江口县“梵净生态账户”上线,建立账户14815户,赋予积分120.35万分,授信8.27亿元,发放贷款3300户7.87亿元,减少利息近561万元。2024年8月,央视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新闻30分》头条报道《贵州江口:一个特别的“生态账本”》。
推动产业绿色发展。依托梵净山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和林下经济,培育“梵净山茶”等品牌。梵净山品牌带动下,铜仁市茶叶总产12.95万吨、产值142亿元(抹茶产量全国前列),菌棒规模10万余亩、产值50多亿元。屈臣氏等企业及梵净山泉等本土品牌落户,“梵净山珍”等品牌影响力提升,形成水产业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阙成岱
一审 吴采丽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