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文章网

英魂化永恒!沈阳抗日志士张凤岐与抗日航空英烈张大飞父子的悲壮故事

时间:2025-09-03 07:57:00

一门忠烈,父子同仇敌忾,前仆后继,舍身殉国,两代人用生命诠释了十四年抗战的苦难与抗争,彰显出中华民族面对强敌不屈服、战斗到底的血性!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铸就伟大抗战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凤岐、张大飞父子是这千千万万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座永垂山河的丰碑!

九一八事变

参与打响全国抗日第一枪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值民族危亡之际,沈阳是东北三省及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外各派势力在这个舞台上博弈争斗,接连不断的人物登场,层出不穷的事件碰撞,错综复杂又恢宏壮阔……历史的车轮在这里留下深深印痕。

1931年9月18日当夜,日军由南满站分多路出兵,向沈阳北大营、飞机场、兵工厂、省城进攻。竖立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雕塑,凝固了这最悲怆的一夜。九一八事变当夜,时任辽宁省警务处处长的黄显声,要求各分局警察奋力抵抗,“非到不能支持,决不放弃阵地。”在黄显声指挥下,沈阳县公安局长兼公安大队队长的张凤岐率领所部警察拼死抵抗日军,战斗由城外防御战转到城内巷战,终因敌众我寡,于19日晨撤退到城北新城子(今沈北新区),后又撤至锦州。沈阳工业区六分局30多名警察与攻占该局的日军肉搏近3小时,终因子弹打光,外无应援,数十名勇士惨遭杀害,尸体横陈公安局门外,多日无人掩埋,其状惨不忍睹。

张凤岐 (1888年11月-1932年7月),时任沈阳县公安局长兼公安大队队长,九一八事变后因秘密参加地下抗日活动,1932年7月被日本宪兵逮捕,身泼油漆活活被烧死,时年44岁。

撤至锦州后,9月26日,黄显声在锦州主持召开辽西八县公安局长会议,组建东北抗日义勇军并出任总司令。会后遵照黄显声的指示,张凤岐秘密潜回沈阳,继续从事地下抗日活动。

东北抗日义勇军高举抗战旗帜,打响抗战第一枪。由此,沈阳成为十四年抗战的起始地。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用血肉之躯书写了新中国国歌的第一行音符。

受刑后拒降

在沈阳故宫大政殿后就义

张凤岐,字铜岗,营口县昌邑屯人。1911年,在警务学堂毕业后,出任清末本溪县区官等,后任东三省兵工厂科长、抚宁县警务科长,唐山、奉天警务厅督察长。1931年4月,受辽宁省警卫处处长黄显声委派,由洮南县公安局长转任沈阳县公安局长兼公安大队队长。

回到沈阳后,张凤岐利用伪公安局长合法身份掌握日伪动态,秘密组织抗日爱国力量,任用爱国人士担任警队职务,几次以“剿匪”名义向日伪当局争取经费,准备弹药,暗中支持抗日武装,并多次派人与黄显声联系,策划于1932年8月配合义勇军里应外合进攻沈阳,驱除日本侵略者的统治。由于计划泄露,1932年5月16日,张凤岐及部下杨春元、耿光汉、程云桥、洪德彰、陈范等5人被日本宪兵逮捕。

当时报纸以《暗杀日满要人满洲政府颠覆阴谋首魁沈阳县警察局长》为题报道:“沈阳县警察局长昨年事变以来与义勇军总司令黄显声取得呼应颠覆(伪)满洲国,大举进攻夺取奉天城为目标,暗杀本庄司令官关东军以下首脑及臧式毅以下(伪)满洲国要人。”

日本宪兵对张凤岐施加酷刑,张凤岐誓死不变节不投敌。7月,日本宪兵将张凤岐绑在沈阳故宫大政殿后面空地的一根石柱上,将其浑身浇上油漆活活烧死。牺牲前张凤岐大喊:“我是一个中国人,是不会当汉奸的,死了这条心吧!”“我为国捐躯,死而无憾!”其他5人也惨遭杀害——杨春元曾任警局督察长,时年30岁;耿光汉曾任警局司法科长,时年36岁;程云桥曾任警局庶务科长,时年47岁;洪德彰曾是警局督察员,时年29岁;陈范曾是警局庶务科员,时年30岁。

1932年7月30日,全国各大报纸刊登了张凤岐等“抗日六志士”事件,激起全国人民抗日热潮,8月末至9月初,东北抗日义勇军多次攻打沈阳城,为抗日志士张凤岐等人复仇,有力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

《张凤岐·抗日志士档案史料选编》(沈阳市档案馆编著),评价张凤岐:

是置个人生死于度外,铁骨铮铮的硬汉,是深入虎穴,不畏顽敌的义勇军孤胆英雄,是誓死抗日的爱国志士,是沈阳人民的骄傲。

受齐家照顾

家仇国恨促其考入航校

父亲张凤岐遇害后,时年14岁的张迪昌与一家八口连夜逃亡。张迪昌和弟弟妹妹逃回营口投奔姑姑,进入一所教会办的中学就读,他把父母取的名字“张迪昌”改为“张大非”。

张大飞 (1918年6月-1945年5月),张凤岐之子,1945年5月18日对日空战中牺牲,时年26岁,列首批1468名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第798位。

1934年,时任国民党东北党务领导人的齐世英在北平创办了“国立东北中山中学”,流亡北平的张大非考入初三年级,食宿费用全免,从此有了安身之所。

在东北中山中学,张大非一直受到学校创办人齐世英一家人的悉心关照,齐家将这位抗日志士的后人视为家中的一员。在齐家,张大非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他称齐世英夫妇为“爸爸、妈妈”。他与齐世英的儿子齐振一结为好朋友,与齐家长女齐邦媛(编者注:齐邦媛,生于铁岭,著名作家,著有《巨流河》等)在患难中相识相恋,情感笃厚,十年鸿雁传书,在动荡的岁月留下刻骨铭心的爱情。

1938年,张大非在昆明考入笕桥中央航校第12期(抗战期间,笕桥中央航校由杭州迁往昆明)。入航校后,他把自己名字改为“张大飞”。在给齐邦媛信中,他说:“我已经十九岁了,毕业时超过二十岁,到时不一定考得上公立大学。日本人把我们逼成这样,我也没有心情念书或等待一个没把握的未来。我如今如愿考进了空军官校,可以真正报效国家,为我父亲复仇。”

毕业后,张大飞怀揣满腔家仇国恨,驾机飞天参加了重庆空战。重庆空战日军依仗性能先进的新型零式战机,压制我空军老旧的苏制飞机,我方处于劣势。1940年9月13日璧山空战,是年轻的中国空军最悲怆的一日。当日,日寇36架轰炸机在30架驱逐机掩护下袭击重庆。我空军起飞34架E-15、E-16飞机,编为四个战斗群在璧山附近上空迎战。一番较量后,我战机被毁伤24架,阵亡10人、伤8人。面对强敌,刚刚能驾机飞上天的中国飞行员没有一丝畏惧,他们凭借一腔热血,一种视死如归的英勇,用青春、用生命践行航校校训:“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齐邦媛追忆

他是所有少女憧憬的那种英雄

1941年,张大飞因在重庆保卫战中的出色表现,被选为第一批赴美受训的中国空军飞行员,加入到著名的陈纳德麾下的“飞虎队”。一年后,他同笕桥中央航校第12期47名留美学员留下一张毕业照,被称为史上最令人震撼的毕业照。照片中47位年轻人,都在抗战中先后殉国。

被战友称之为“拼命三郎”的张大飞就是代表,长空亮剑,向死而生,在空战中早已做好赴死的准备。他在牺牲前2个月写给好朋友齐振一的信中说:“你收到此信时,我已经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个人都离开了,我知道下一个就轮到我了。我祷告,我沉思,内心觉得平静。”

有资料显示,笕桥中央航校为国家培养出16期、1700余名毕业生,平均飞行寿命仅6个月,殉国率高达85%(含病故),平均年龄23岁。这些年轻人,大多家境优渥、接受过良好教育。在抗战期间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尊贵生活,直冲云端,用鲜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彰显出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情怀。

1945年5月18日,张大飞驾P-51机自陕西安康升空出击河南信阳的敌人,与敌零式机遭遇,为掩护友机不幸牺牲,时年26岁。他生前战绩18次,荣获二等宣威奖章,三等复兴荣誉勋章……

1993年,台湾文化学者、作家齐邦媛首次访问大陆。近乡情怯,还乡者已垂垂老矣。在南京她谢绝了老同学的陪同,独自坐在抗日航空烈士张大飞墓碑前的小石凳上,凝望着碑上的一行文字:“张大飞上尉,辽宁营口人,一九一八年生,一九四五年殉职”……

2009年7月,80岁的齐邦媛在自传体著作《巨流河》中用较大篇幅谈到张大飞:“他是所有少女憧憬的那种英雄,是一个远超过普通男子、保卫家国的英雄形象,是我那样的小女生不敢用私情去‘亵渎’的巨大形象。”“我12岁认识他,看到两代东北人以身殉国的悲怆,那不是美丽的初恋,是尊敬、亏欠、患难相知的钟情。”

有导演想将齐邦媛与张大飞的故事拍成电影,齐邦媛婉拒,她不愿“看到他短促的一生成为一部热闹的电影”。她说:“张大飞的一生,在我心中,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

后记

抗日志士张凤岐不惧烈火焚身,慷慨就义;抗日航空英烈张大飞,誓报国恨家仇,血染长空!沈阳故宫大政殿后张凤岐殉难之处,如今绿草茵茵,簇簇鲜花慰藉英灵;沈阳抗日航空英烈纪念馆里,张大飞站在战机旁的照片,笑容灿烂,洋溢出一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十四年抗战,一个不曾远去的时代,不会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之中。

张凤岐、张大飞……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用短暂的生命光辉照亮漫长的历史长廊,他们留下的抗战精神将永远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向未来。


来源:沈阳日报 作者:王世惠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