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文章网

5·18国际博物馆日|馆藏人类瑰宝 续写文明华章

时间:2025-05-18 17:56:00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重点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如何与时代共振。本期我们特邀云南省博物馆、西南联大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德宏州博物馆就这一主题作探讨,敬请垂注。

云南省博物馆——

让科技与历史共振 探索文物活化利用

云南省博物馆。 供图

作者|詹伟 叶之声

云南省博物馆是云南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作为云南省的文化重地,这里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前来参观。作为一座拥有百余年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拥有23万余件藏品,包括青铜、陶瓷,还有书画、工艺品、化石等,这里存放了千万年来云南这块神奇土地的文明与痕迹。

近年来,云南省博物馆积极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利用新手段、新技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藏品管理、文物保护、服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等各方面不断完善,努力建设符合当前社会进步需求的现代化新型博物馆。

数字展厅:打破时空限制的“掌上博物馆”。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云南省博物馆积极持续推动“数字展厅”建设,努力将厚重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灵活便捷、触手可及的数字体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云南省博物馆充分依托馆藏特色资源,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从展览内容的数字重构到传播渠道的拓展,从技术手段的融合应用到服务模式的创新优化,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数字时代特征的“数字展厅”。博物馆通过高精度文物三维扫描、三维模型数据处理等技术,构建了数字文物数据库,使大量珍贵文物资源能够以高质量图像和互动形式在网上再现,不仅实现了对脆弱文物的有效保护,也拓展了其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VR沉浸式探索体验展:穿越古今的沉浸式剧场。云南省博物馆一楼设立的VR沉浸式探索体验展是近年来推动文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展览展示方式与观众体验路径的一次多维度革新。在传统展陈模式之外,该展厅借助基于位置的虚拟现实技术(LBVR),成功打造了一个虚实融合、自由探索的“沉浸式剧场”。观众在进入展区、佩戴专属头显设备后,就像步入一个与现实交错的虚拟世界之中,展开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展览在技术上采用先进的双目12K超高清显示系统,带来细节丰富、色彩绚丽的视觉冲击,全面提升了沉浸感与代入感;同时,结合高效的场地利用率管理技术,能够实现在同一空间并行支持多沉浸式探索展内容播放,观众可依据自身兴趣选择不同体验路径,享受个性化的文化旅程。目前展厅内已上线的《登月奇旅》与《爱丽丝梦游仙境》 两个沉浸式探索展,分别构建出科幻世界和童话故事两个迥然不同的沉浸式幻想世界。此外,基于古滇文物题材打造的《探秘古滇》VR大空间探索体验展也在紧锣密鼓地制作当中,2000年前的神秘古滇国将在虚拟世界中再现光彩,届时观众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亲身感受独具云南特色的古滇青铜文明。

AR眼镜智慧导览:文物“活起来”的奇妙旅程。当观众佩戴上云南省博物馆提供的AR智慧导览眼镜,进入特定展区后,便犹如跨入另一个维度:展柜中静止的文物突然“活”了过来,层层叠加的数字信息在眼前浮现。馆内的AR眼镜内置离线AI语音识别引擎,支持观众通过简单的语音指令唤出文物解读、启动场景切换或调控多媒体展示,例如说出“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即可看到文物的全息演示以及权威解说;或在念及“三叶虫化石”时,周围空间即刻被虚拟“古生物海洋”所环绕,巨大的奇虾、众多的三叶虫扑面而来……凭借AR智慧导览体系,云南省博物馆在观众体验上实现了从“静态观览”到“动态参与”的质变,努力实现“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走进历史”的美好愿景。

数字文创:“实物+数字”让文物故事触手可及。走进云南省博物馆的数字文创商店,看似寻常的商品暗藏玄机。一枚印有牛虎铜案的书签,通过“数字云博”小程序扫描后,战国时期的青铜重器便以三维形态跃然屏上。观众可360度旋转或放大观察文物各角度细节,了解文物背后的象征意义和历史故事。

目前,云南省博物馆已推出一系列融合VR互动内容的数字文创商品,涵盖定制刻字纪念章、金属书签、文物图案贴纸、明信片、儿童填色画册等多种形式。这一创新模式的背后,是云南省博物馆数字化研发团队与学术研究团队的协同合作。从文物高清采集、三维建模、语音脚本编写,到用户交互路径设计,云南省博物馆始终坚持以学术精神打底、以观众体验为核心,使数字技术真正成为文化内容表达的工具。

新技术与新媒体: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述古老文明。在AI赋能内容创作方面,云南省博物馆在临展“再见印加——秘鲁安第斯文明特展”期间推出了面向青少年的科普系列视频《驼驼和豹豹的印加小课堂》。该系列以博物馆自主研发的卡通IP“驼驼”和“豹豹”为核心角色,结合AI语音合成与AI动画生成技术,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述秘鲁安第斯特色文化。与此同时,动作捕捉与三维建模技术的引入,极大丰富了博物馆的宣传表达手段。云南省博物馆通过动作捕捉技术捕捉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并将数据与西汉四人舞俑的3D文物信息相结合。经过动画渲染与场景设计,这些原本凝固于历史中的器物,如今能在屏幕中随音乐起舞,演绎融合民族舞蹈与文物形象的文化大片。

云南省博物馆在推动AI与数字影像技术运用的过程中,并未一味追求“技术炫技”,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史为基”的价值取向。在一系列“看得懂、愿意看、记得住”的内容呈现中,观众逐步建立起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感知路径与情感联结,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公众理解历史、体验文化、共建记忆的重要场域。(作者单位:云南省博物馆)

西南联大博物馆——

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守望

西南联大博物馆。 本报记者 陈飞 摄

作者|李红英

在昆明翠湖畔,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园内,一座朴素的纪念碑、一间简陋的铁皮屋顶平房、一个肃穆的墓园、两个石雕火炬、一块绿荫的大草坪如今依然向我们静静地述说着那段抗战历史中民族的苦难和教育的传奇,这里,是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旧址。旧址内有一座承载着西南联大特殊历史记忆的博物馆:西南联大博物馆。作为原址型的博物馆,它不仅保存着中国教育史上最珍贵的文化抗战记忆,更是在时代发展中探索着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之路,担当着博物馆的时代使命。

历史守护:保存民族的集体记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坚持办学。但随着南京失守,武汉告急,战火危及长沙,三校只好再次西迁在昆明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办学。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联大师生以“刚毅坚卓”的精神,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短短8年多时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75位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及一大批栋梁之材,成就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传奇”的美誉。

今天的西南联大博物馆,全面收藏、记录和展示着西南联大这段非凡的历程,守护这段珍贵的民族记忆。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时指出:“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进一步传承好西南联大红色基因,发挥好西南联大博物馆育人作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教育传承:让联大精神历久弥新

西南联大博物馆不仅要守护这段珍贵的抗战记忆,更需要把文物背后蕴藏的历史精神照进现实。

多年来,西南联大博物馆努力探索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做好博物馆的日常保存、收藏、整理、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工作,整合高校资源,在课程建设、信息化建设、智慧化服务、现场教学、研学活动、学术论坛、丰富社会教育活动等方面全方位持续开展活动,把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历史回答,与今天个人追求和国家命运相连的使命结合起来,开展“博物馆与我们”的主题对话。截至2024年12月,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数达123.53万人次。

创新发展:科技赋能文化传承

今天,博物馆正在从单一的历史展示场所转型为多元的公共文化空间。从历史保存到未来对话,西南联大博物馆努力超越传统博物馆(纪念馆)的历史展示叙事方法,利用科技赋能、创新教育形式、融合新的形态,把承载历史精神的场所意义展现出来,进一步适应和满足新的需求。

西南联大博物馆担当使命、走向未来应当何为?面对这个重要命题,博物馆将进一步挖掘西南联大历史文化,利用数字新媒体技术,融合今天时代的需求,推出西南联大VR大空间展示、西南联大数字空间和西南联大文化空间系列参观体验项目,运用AI技术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连接,让参观者“穿越”回抗战时期的联大校园,与先贤大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以数字赋能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和吸引力,让联大精神以新的形式不断传承和发展。

展望未来,西南联大博物馆在坚守历史真实性的同时,应该成为历史稳定的“文化钟摆”——用历史的重量校准方向,又以创新的动能持续摆动;博物馆要持续通过创新展示方式、深化教育功能、拓展国际视野,让这座精神殿堂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期望在每个参观者走出场馆时,都能为这两个问题找寻答案:如果生活在西南联大时代,我会如何选择?在当今巨变中,那个时期的历史精神如何指引我?(作者单位:西南联大博物馆)

云南民族博物馆——

打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云南民族博物馆展出的民族服饰。 本报记者 王毅 摄

作者|黄虓鹏

云南民族博物馆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展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云南实践的重要窗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的重要阵地。

云南民族博物馆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文化惠民、资源下沉、社会协同”三大维度,通过有形的文化展示、有感的多元传播、有效的社会参与,将优质文化资源精准输送至基层社区,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互嵌式社会结构,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博物馆的力量。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已成为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举措。

有形的文化展示:让“铸牢”意识可触可感。博物馆打破传统展陈边界,以“流动博物馆+社区文化空间”为载体,推动民族文化深度融入居民生活场景。策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流动展”“云南家风文化主题展”等流动展览,深入滇池旅游度假区怡景社区、卫城社区、金河社区等多个社区,通过巡展讲演与专家讲座相结合,让云南民族博物馆成为了社区的流动课堂。

有感的多元传播:非遗进社区,让文化浸润直抵人心。博物馆以非遗技艺为载体,推动民族文化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共生”。依托国际博物馆日、世界读书日等重要节点,通过“博物馆之友”联动省、市、区级非遗传承人一同走进昆明市多个社区,开展剪纸、造纸、扎染、面塑等文化体验活动。让各族群众增进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有效的社会参与:“博物馆+”让共同体建设可持续。博物馆通过“博物馆+”战略,构建“博物馆—学校—社区—景区”四位一体教育链,形成资源互通、场景联动的长效机制。博物馆依托精品民族文化类主题研学活动与多所中小学校联合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课程。联合景区开展跨界合作,用“一个项目、两个基地、多元品牌”进行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民族文化传承和品牌塑造并举的跨界合作创新发展道路。突破传统“一次性活动”模式,推动社区文化服务常态化。活动累计涵盖12所大中小学师生及周边社区群众近4万人次,并通过各级各类媒体影响近10万名师生及群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流动展览进社区到非遗技艺活态展示,从单一文化供给到多元主体协同,云南民族博物馆以文化之力打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文化浸润社区”实践,让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中筑牢精神家园,谱写社区互嵌新篇章。(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博物馆)

德宏州博物馆——

守护丝路文明 绽放多彩之光

作者|普加够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翡翠之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座承载着两千年文明记忆的博物馆巍然矗立,这里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多元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德宏州博物馆以“传承边疆文明、讲好德宏故事”为使命,利用科技手段,创新展陈理念,为每一位参观者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丝路记忆: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德宏州博物馆以“南方丝绸之路”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从西汉“蜀身毒道”到近代滇缅公路的变迁历程。绵延两千多年的南方丝绸之路,虽经千年而不衰。唐宋时期兴起的茶马互市,使一条条从高山峡谷、丛林草莽之中踏出的茶马古道,经德宏一直往南亚和东南亚延伸,满载着滇茶、滇盐、蜀布等特产出去,又将战马源源不断地供给中原。西汉“蜀身毒道”的青铜器(如龙江型不对称铜钺)与东汉的“朱提堂狼器”印证了德宏作为“西南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地位;唐代“骠国乐”的传入与宋代“茶马互市”的繁荣,在馆藏马帮铜铃中得到具象呈现,实证了德宏作为古代商路关键节点的辉煌历史;“三征麓川”史实展示了明中晚期至20世纪各类材质南传佛教造像等文物,展示了南传佛教文化与中原典章制度是如何融合的;特别展出的“勐卯古国”贝叶经、傣族土司印信等珍贵文献,生动还原了边疆古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风貌;滇缅公路的血泪史与南侨机工图文展示,诉说着这条“抗战生命线”如何承载民族存亡的重量。

生态人文:诠释和谐共生理念。博物馆突破传统“橱窗式”展陈,打造立体生态场景,模拟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以标本、全息投影等形式,将“植物活化石”——桫椤、中缅灰叶猴、河燕鸥、红腿小隼、犀鸟等展示在游客面前。在这里,游客可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德宏独具魅力的生态景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民族瑰宝:五彩斑斓的文化画卷。德宏州是全国30个、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92%。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这里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博物馆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形式,呈现了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傣族的稻作文化展现了“水与田”和谐共生的农耕智慧,景颇族的火塘文化传递着家族和谐的温暖,阿昌族的户撒刀锻制技艺场景闪耀着千锤百炼的工匠精神,傈僳族的传统生活场景传递着山野自然的质朴活力,德昂族的酸茶制茶场景则以其独特的制茶工艺和饮食习俗让人耳目一新。

边贸风华:从马帮到自贸区的跨越。从古代马帮商队到现代中缅经济走廊,德宏的边贸文化独具特色。作为云南省对缅口岸(通道)数量最多、特殊经济功能区种类最齐全、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合作领域最广的边境州(市),创造了“全国边贸看云南、云南边贸看德宏”的沿边开放佳绩。博物馆通过图文展板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德宏经济建设成就。

馆际交流:构建文明互鉴网络。德宏州博物馆积极探索与省内外文博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边疆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互鉴。2024年引进玉溪市博物馆《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展》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福船的故事——郑和由此向大海》等特色展览。送出的展览《卫国赤子心 青史永留名——滇缅公路与南侨机工主题展》分别于2024年9月13日和10月18日送往宿州市博物馆和玉溪市博物馆展出。2025年1月16日,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100个。其中“卫国赤子心 青史永留名——滇缅公路与南侨机工专题展”等20个展览项目获重点推介项目。

未来,德宏州博物馆将持续深化“智慧博物馆”建设,依托中缅经济走廊区位优势,让跨越千年的文明之光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继续深挖藏品文化内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文明互鉴贡献力量。(作者单位:德宏州博物馆)


来源:云南日报

编辑:肖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