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科左后旗夜市,人声鼎沸间,几个穿着朴素、嗓门洪亮的身影格外吸睛——他们是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巴彦毛都苏木的村干部,手里捧着金灿灿的甜玉米,熟练地吆喝着:“刚从地里摘的甜玉米,咬一口全是汁儿,都是咱村民自己种的!”

巴彦毛都苏木村干部化身为“卖货郎”,在摊位前热情招呼顾客。 王超越摄
这不是普通的商贩叫卖,而是巴彦毛都苏木激活乡村经济的生动场景。曾经,当地村民的庭院里满是杂草,大家总说“院子就这么大,种点蔬菜够吃就行”。如今,在苏木政府的引导下,这些闲置的方寸之地,摇身变成了“聚宝盆”。

在甜玉米种植田里,一颗颗甜玉米正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甜蜜密码”。 王玮璟摄
就拿南阿布哈嘎查来说,96亩庭院甜玉米长势喜人,翠绿的玉米秆下,饱满的玉米棒透着丰收的气息。“以前觉得种玉米卖不上价,现在村干部不仅教技术,还帮着找销路,光这一项就能多挣几千块钱!”脱贫户包金刚捧着刚摘下的甜玉米,笑容里满是满足。南阿布哈嘎查党支部书记布和温都苏算了笔明白账:“甜玉米生长期短,收割完还能种一茬胡萝卜,两季下来,全村庭院经济收入能达到30万元!”

脱贫户包金刚怀抱刚收获的甜玉米,满脸笑意。 王超越摄
为了让村民的“辛苦果”变成“增收钱”,村干部们主动扛起了“卖货郎”的担子。白天处理村务,晚上就带着甜玉米扎进夜市;周末不休息,跑商超、对接企业、联系电商,把销路一点点拓宽。“村民在地里流了多少汗,我们就得多跑多少路,值!”简单的一句话,藏着干部与群众的同心同向。
如今,甜玉米成了当地庭院经济的“明星产品”,糜子、打瓜也跟着走俏,多元化种植格局逐渐成型。不仅如此,苏木还盯上了闲置资源——8个曾经每年只使用几个月的育秧大棚,如今种满了黄瓜,3个多月的采摘期预计能产10万斤黄瓜,收益达15万元,还为脱贫户提供了就业岗位。

南阿布哈嘎查种植甜玉米庭院俯瞰图。 王玮璟摄
接下来,科左后旗巴彦毛都苏木将持续扩大甜玉米等作物种植规模,主动对接更多电商平台打通线上销路,让“方寸庭院”真正成为村民稳定增收的“绿色银行”。“要让更多人靠庭院经济尝到‘甜蜜’红利,让乡村满是烟火气和活力!”苏木宣传委员王超越话语里满是期待。而这一颗颗甜玉米,不仅甜进了村民心里,更是在巴彦毛都苏木的土地上,“种”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来源:通达融媒微信公众号、奔腾融媒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