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贸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中国资产、中国市场正在吸引全球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
5月1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斌就2025年4月外汇收支形势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意愿持续向好,4月外资净增持境内债券109亿美元,处于较高水平,4月下旬外资投资境内股票转为净买入。
在近日深交所主办的2025全球投资者大会上,多家外资机构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参会机构认为,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产品让世界重新评估中国的科技水平,吸引着越来越多全球投资者关注中国资产、投资中国市场。
外资纷纷“加码”中国市场
“近期,我在与海外投资者频繁地沟通中,感受到无论是量化基金还是做市商,鉴于流动性等需求,海外投资者希望能更好地参与中国市场。与此同时,中国的监管机构也正在积极地回应全球投资者的关切点,并为他们提供切实的帮助。”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接受采访时说。
房东明说,随着去年九月底的系列政策及之后各部委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积极举措先后出台,今年三月召开的两会让外资继续看到中国政府在宏观政策上更加积极有为。两会释放了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的信号,有助进一步提振外资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
在具体的关注领域,房东明说,海外投资者对中短期中国经济走向如财政刺激规模、房地产活动情况、居民消费复苏节奏等话题比较关注,人工智能及其相关的行业(包括人形/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眼镜等)仍为国际投资者关注的投资主题之一。
“市场对中国的兴趣重新回归。”美银中国区行政总裁暨大中华地区固定收益、货币及商品市场销售部主管王伟说,从对亚洲基金经理的调查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正在寻找在中国的投资机会,有10%的投资者已全面投资中国。
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中国在岸股票业务主管沈黎称,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以新“国九条”为引领的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的空间不断扩大,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也不断提高,外资机构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尤其是中美贸易谈判进展超预期,有助于国际投资者风险偏好提振,“在刚刚结束的摩根士丹利中国BEST会议上,80%以上的投资者表示有可能近期增加对中国股票的敞口。”沈黎说。
未来资产环球投资(香港)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Joohee An说,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正在增强。
“近期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突破表明,中国已在科技自主创新取得显著进展。这种技术突围提振了民营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同时由于政府对民企的持续支持,大量现金流充裕的民企有望扩大资本开支和人才招聘规模,从而形成正向循环,推动消费复苏,最终改善企业盈利。”Joohee An说。
Joohee An认为,和以往相比,目前中国能更好地应对和美国的贸易摩擦。尽管外部环境波动,人民币汇率仍体现了更高的稳定性。因此,外资机构正逐步提升中国资产配置比例,预期企业盈利的下行风险有限,市场也将迎来价格重估。
开启对美“去魅”的长期历史进程
外资“加码”中国背后,是更加确定、更具前景的经济环境。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邢自强说,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叙事出现了重大变化,呈现东稳西荡的局面。东稳就是中国市场信心越来越稳,西荡就是海外出现了三十年未有之变局,各种不确定性上升,尤其是美国,在全球化上走向孤立和保守主义。
邢自强说,自4月美国对全球发动贸易关税战以来,美国频频出现股、债、汇“三杀”的反常现象,这标志着历史的新篇章,所谓“美元例外论”,美国资产“一枝独秀论”失灵了,去魅的长期历史进程开启了,新兴经济体有可能在未来这种国际经贸格局中获得更强的资本配置。
中国从2018年第一次贸易摩擦以来,就在苦练内功,并呈现出了凤凰涅盘的局面。
“今天,中国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已经有三个非常明确的脉络:一是在各种前沿产业积攒了很多先发优势,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智能驾驶、新能源转型;二是AI产业是除了美国以外,唯一一家能够做到全产业链、全生态系统,实现循环,从软件到硬件,再到最后落地应用,提升生产力的国家;三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他说。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牛津大学教授伊恩·戈尔丁说:“中国很快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不仅仅是经济规模,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创新、对研发的关注和投入、对科技的推动、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些都将会研发出新的科技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可以提升环境的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将会首先在中国完善。”
“中国的股市正在快速增长,也将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他说。
同时,伊恩·戈尔丁也谈及了当下欧美所面临的一些困境,诸如快速的人口老龄化、传统行业的消失、区域贫富差距在加剧、去全球化浪潮、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等。“美国的政治不会再有更多的进展,欧洲也是一样的,这主要是因为大家的共识是过去比未来更好,过去有更多的机会。”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