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的粉嫩桃花、“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的灵动小鹿……这段时间,河间市龙华店乡龙华店村的侯汉鹏和妻子杨双艳、儿子侯放以刀为笔,将《诗经》中的花草鸟兽一一“复活”到瓷器上。它们带着穿越千年的诗意,讲述“诗经故里”的文化故事,吸引了不少人。

“我们计划完成300多件这类刻瓷作品,目前已完成108件了。”这段时间,52岁的侯汉鹏和家人十分忙碌。他们不仅忙着创作“诗经名物”系列刻瓷作品,还要接待一波又一波来“侯汉鹏刻瓷博物馆”参观的游客。
甘棠、绿竹、大雁、鹤……《诗经》中的花草鸟兽通过深深浅浅的刀法勾勒,搭配釉色渲染,瓷面留白处还刻着对应的诗文。“这小鹿真灵动。”“‘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这荷花可真美。”参观的人们不时驻足欣赏,品味《诗经》与刻瓷技艺碰撞出的独特韵味。
侯汉鹏是沧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间刻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并于2022年在家乡建起了刻瓷博物馆。“《诗经》与河间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这给了我灵感,想创作一批展示‘诗经’意境的作品。”侯汉鹏的想法得到了妻子杨双艳和儿子侯放的支持。后来,一家三口有序分工,共同创作。

为了还原诗文中的花草鸟兽,侯汉鹏和家人翻阅跟《诗经》有关的书籍,并向当地专家学者征求意见。侯汉鹏和侯放设计图样,一家三口再在瓷盘或瓷瓶上雕刻出来。有一次,侯汉鹏创作出一个与“狗”有关的作品,却被专家告知“此狗非彼狗”。诗文中描写的是长毛小狗,不是雕刻出来的短毛狗。作品作废了,这也让侯汉鹏更加谨慎,不光要确保所刻的花草鸟兽与诗文对应准确,就连搭配的植物也要符合地理特点和意境。
近10个月的时间里,侯汉鹏和家人沉浸在錾子与瓷面的 “对话” 中。侯汉鹏把对刻瓷的热爱与对《诗经》的敬意,凝在了每道刻痕里。他希望做好传承,让古老经典在瓷器上展现新的光彩。
(记者 刘冰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