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田媛媛
1941年9月25日,为掩护易县狼牙山地区数万军民转移,5名八路军战士主动将敌人引向与军民撤退相反的方向。被敌人逼至悬崖后,他们毅然纵身一跃,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跳崖后,葛振林、宋学义两位战士幸免于难,经当地百姓救治后重返部队。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一直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延续——
血色残阳下,5名战士边打边撤,退到狼牙山棋盘陀小莲花峰峰顶。子弹打光了,石头扔尽了,身后是数十丈深的悬崖。“宁死不当俘虏!”战士马宝玉说。他们砸毁了枪支,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相继跳下悬崖。当日军追兵赶到,崖顶已空无一人,唯有山风卷起的碎石……

杨成海讲述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的故事。
村里来了八路军
“吱呀,吱呀……”1941年8月底的一天,天刚蒙蒙亮,狼牙山脚下北管头村,水井的辘轳声便响了起来。两桶清泉被提上来,八路军战士高大鹏用扁担挑起水桶,顺着村道往北走,拐进了东侧第三户——石和顺家。
石和顺是1937年北管头村第一批入党的党员,也是游击组组长。高大鹏把水倒进院里的水缸,顺手抄起扫帚,打扫起院子。
那时候,北管头村家家户户都住着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就设在石和顺家,高大鹏作为政治部工作人员,也住在这里。

北管头村戏台后边的水井。记者田媛媛摄
晨起,村里的烟囱陆续升起袅袅炊烟。石和顺前一晚负责在村外站岗放哨,刚换了岗往家走。他路过军分区第一团的伙房时,炊事班正在做饭。回到家,高大鹏和战友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抗战形势日益严峻。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兵力,对晋察冀边区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悬崖上的抉择
9月25日,日军再次向狼牙山地区进犯。此时,山中仍有数万军民尚未转移。“我爹和村里的乡亲们接到紧急通知,立刻撤离。”石和顺的儿子石贺年回忆道,“要不是及时转移,后果不堪设想。”负责掩护任务的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一团第七连。
完成转移任务撤离后,六班的5名战士奉命断后,他们分别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狼牙山地势险峻,日军虽人数占优势,却屡次冲锋受阻,反被击毙多人。
5名战士边战边撤。为迷惑敌人,他们故意朝与主力部队撤退相反的方向——棋盘陀攀去。
子弹很快打光了。“用石头!”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战士们占据有利位置,待日军逼近时,举起石块狠狠砸下去。一时间,山谷里回荡着敌人绝望的叫声。

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的地方。
天色渐暗,弹尽石绝。5名战士退至棋盘陀小莲花峰峰顶,身后是万丈悬崖。“宁死不当俘虏!”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
他想起宋学义还没有入党,便拍了他的肩膀:“今天若能活下来,我定向组织推荐你入党。如果我牺牲了,介绍信就在我上衣口袋里。”他们砸毁了枪支,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纵身跃下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虽身负重伤,幸得老乡营救,死里逃生。
割舍不下的牵挂
2025年7月1日,83岁的狼牙山编外义务讲解员杨成海站在山脚下回忆道:“老人们都说,那一天枪声响的时间特别长。”山风掠过,狼牙山五壮士的身影就像电影一样在他的脑海中闪回。
跳崖被救起后,宋学义腰部受了伤。1944年,他转业到北管头村任农会主席,与当地一位姑娘成家,住在离当年政治部不远的院子里。
白天,宋学义背着粪筐到处转悠。他带领村民种地,晒干的粮食一车车送往前线。“那时,北管头村年年都是支前模范。”杨成海说。
后来村里给宋学义分了3亩地,可腰伤让他难以耕作。村民们自发帮他播种收割,打下的粮食,他留下很少一部分自己吃,其余全交了公粮或分给吃不饱的村民。就连组织上发放的小米补贴,往往还没到家,他就已分给了揭不开锅的乡亲。“他说自己少吃一口,别人就能吃上一口。”杨成海回忆说。
农闲时,宋学义还组织妇女们给八路军做军鞋。姐妹们拿出看家本领,飞针走线,纳出一双双结实舒适的布鞋,由妇救会送往部队。几年后,宋学义夫妇返回了河南沁阳老家。
1970年,宋学义最后一次回到北管头村。他拉着村干部杨成海仔细打听村里的情况。听说大家日子过得不错,他挺高兴。“要记住历史,珍惜现在,不然我们对不起牺牲的同志。”临走前,他这样叮嘱杨成海。
那天清晨,宋学义独自登上狼牙山。他在当年跳崖处久久伫立,扶着山崖边的那棵树,望向远处。“他说想念战友们了。”杨成海抹了抹眼角,“那时他已病得很重,是瞒着家人来的。狼牙山的战友,北管头村的乡亲,都是他这辈子放不下的牵挂。”
【今日狼牙山】
永不熄灭的红色火种

宋学义在北管头村住过的小院。
十几年前,从杨成海成为狼牙山义务宣传员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向每一位来访者讲述五壮士的英勇事迹。
“他们就是从这里义无反顾跳下去的……”站在悬崖边,杨成海指向远方,阳光透过了他的指缝。一个小男孩仰着头问:“爷爷,英雄们会害怕吗?”他停顿一下,轻声说:“孩子,英雄也会害怕,但他们更害怕的是,更多的人受到伤害。”
把英雄的故事传承下去,早已融入了狼牙山陈列馆馆长李芳的血脉。她从小听着五壮士的故事,在狼牙山脚下长大。她的爷爷曾是东西水村的村长,还是民兵负责人,亲身经历了1941年那场掩护军民转移的战斗。高中毕业后,李芳成了一名“临时讲解员”。这一讲,就持续到现在。
在陈列馆里,李芳的指尖轻轻抚过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中战士们坚毅的目光,总会给她无穷的力量。“我要让英雄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她在心里默默许下承诺。
于是,棋盘陀上的实地讲解,陈列馆里的情景还原,寻访亲历者的口述记录……李芳让英雄的故事不仅是教科书里的文字,更化作流淌在血脉里的信仰。
“馆长,今年我还要报名当小小讲解员。”今年6月,12岁的王小雨早早打来电话“预约”。自2016年起,这项活动已吸引了500多名中小学生参与。
记得去年第一次讲解时,王小雨站在展柜前紧张得满脸通红,声音颤抖。但讲到五壮士跳崖时,她的声音突然变得清亮:“他们宁可跳下悬崖,也绝不向敌人屈服!”那一刻,她昂首挺胸,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五壮士的精神给了她力量。
如今,年过八旬的杨成海已爬不上陡峭的山。但每天清晨,他总会望一望远处的狼牙山峰。夜幕降临时,纪念馆的灯光依然明亮,李芳正在筹划新的展陈方案。放暑假的王小雨,时常翻看妈妈手机里自己讲解的视频,期待着下一次站在展台前。
在这片被鲜血浸染的土地上,红色的火种永不熄灭。它在一代代人的讲述中传承,在每一个仰望英雄的人心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策划:刘成群
监制:张文君 梁海涛
统筹:张洪杰 杨佳薇
审核:张海音 陈亚飞
编导:张灵 夏晨 宁钰琪 乔光辉
摄制:赵新宇 张涛
插画:赵燕杰 宁钰琪
旁白:宁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