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文章网

洛江区双阳华侨农场门址见证归国华侨奋斗史

时间:2025-07-17 09:58:00

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7月17日讯(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邱丰 张素萍 蔡紫旻 赵伟 许小程 通讯员陈洁圆 文/图)近日,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中,洛江区双阳华侨农场的门址引起了普查人员的关注,被登记为“四普”新发现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这座承载着归国华侨同胞记忆的建筑,为研究近现代传统闽南侨乡文化提供了独特的实物例证。

洛江区双阳华侨农场门址被登记为“四普”新发现

双阳华侨农场门址坐落于洛江区双阳街道,为双阳华侨农场的标志性建筑,原为国营双阳华侨农场入口。如今,华侨农场厂房已拆除,周边已建成办公大楼、学校和居民区,传统历史风貌发生改观,唯有此门遗留。

华侨农场大门由两根门柱和拱形门架组成,高4.5米,长7.05米,宽1.02米。左右两根柱子由石砖堆砌而成,砌工工整;门架由铁丝制成,正上方装饰一颗红色五角星,下方从左至右有繁体楷书的“国营双阳华侨农场”8字,字径约0.5米×0.5米。

国营双阳华侨农场始建于1960年,是福建17个安置归难侨的华侨农场之一,先后接收和安置来自东南亚等地的归侨数千人,分别安置在阳山、坪山、南山管理区。20世纪90年代,农场开始转型。1997年3月,双阳华侨农场划归给泉州市鲤城区管理;1997年8月,改属洛江区管理;1998年4月,设立乡镇一级行政建制,称为双阳镇。改制后实行政企分开,但仍保留华侨农场经济实体,隶属镇企业。2005年,双阳实行“镇改街道”“村改社区”,成为洛江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地还是习惯称其为双阳农场。农场目前主要居住着印尼和越南的归侨,东南亚特色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得以保留。

洛江区“四普”工作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双阳华侨农场门址具有鲜明时代特性,承载着祖国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人道主义精神,承载着归国华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为研究近现代传统闽南侨乡文化提供了独特的实物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