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文章网

连续多年全球第一!中国“蓝色粮仓”突破700亿斤|见证“十四五”

时间:2025-08-15 14:20:00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海叔聊经济工作室】

这几年,中国百姓餐桌上的海水产品明显多了起来。从常见的带鱼、黄鱼,到以往比较稀罕的鲍鱼、斑节虾,不仅品种丰富,价格也更亲民。这份“舌尖上的丰盛”,背后是中国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的海水产品产量。2024年中国海水产品年产量超过3700万吨,相当于700多亿斤,“蓝色粮仓”日益充盈,大国饭碗更加丰富。

近日,山东省荣成市爱伦湾海洋牧场养殖区一派繁忙,养殖工人驾驶渔船穿梭于碧波之间,进行海带采收、鲍鱼投喂、养殖筏架整理及增补浮漂等作业,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海上耕作”景象。图为养殖工人驾驶渔船在整理养殖筏架、增补浮漂。李信君摄(人民视觉)

“海水产品在居民食物消费中对禽畜肉类的替代作用,实际上增强了土地、淡水等重要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降低环境污染水平。”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成鹏强调了中国“蓝色粮仓”的多重意义。

他告诉海妹,这一成就得益于两大支撑:一是中国长期坚持“以养为主”的产业策略,2024年海水养殖产量2527.64万吨,占海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近70%;二是国家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和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近年来,各级政府在金融、产权、用海等方面对海洋渔业重点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海洋牧场建设项目、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的渔业发展补助资金等政策效应显著。

向深远海进军,激活“深蓝牧场”潜能,是中国海洋渔业“十四五”期间的关键词。

在山东烟台黄渤海新区,刘玉磊值守的中集来福士“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网箱平台,如同“海上城堡”矗立在海天之间。这些单体网箱长宽均为68米,包围水体9.4万立方米,可养殖100万尾鱼。“这里是一类水质,网箱几十秒就能自动换一次水,效率远超传统养殖车间。”刘玉磊介绍道。

像这样的国家级海洋牧场,中国已建设了169个,深远海养殖水体达到5660万立方米,年产量47万吨。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海水养殖稳产保供作用持续发挥。

“‘十四五’期间,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稳步发展,在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类网箱以及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装备领域不断更新升级。”张成鹏说,“如深水网箱早期主要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质,而后逐步使用金属框架进行替代,目前在引入六边形框架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减轻结构质量、提高抗风浪能力。此外,智能化装备国产水平持续提高,如水下机器人和智能投喂系统的研发上,在自动投饵算法优化和鱼类行为识别等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

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中国也探索出多种特色模式。

广东汕尾的“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实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立体开发;山东烟台的“耕海1号”融合现代渔业养殖与休闲文旅;智慧渔业、稻渔综合种养、“渔光互补”等模式蓬勃发展……福建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胡健表示,在推广三倍体牡蛎、实现“岱衢族”大黄鱼规模化育苗的同时,坚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不搞竭泽而渔”,推动养殖业规范化、生态化,打造“最美海岸线”。

展望“十五五”,面对气候变化和国际竞争,巩固优势需持续发力。张成鹏表示,未来需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贯通渔业资源调查、养殖捕捞、加工销售和装备制造等环节,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化升级,努力实现从“产量第一”向“价值引领”的新跨越。

本期编辑:白天亮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海叔聊经济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